胰腺癌治疗专家说
如果我们脸朝上平着躺下,在我们的腹部就会形成一个“盆地”:
四面分别是胃、肝、肠和脾,而盆底部就是胰腺,胰腺被四周的脏器
严严实实地盖在“盆底”,要想一睹它的“芳容”,就得先挪开上面
及四周的胃、肝、肠、脾,把手深深地探进去才行。知道了胰腺的“
地理位置”,你大概就能理解一些胰腺手术的难处。一旦胰腺发生了
病变,就等于从最底部“闹事”,很麻烦。这时,胰腺常常和周围的
胃、肝、肠、脾形成千丝万缕、撕扯不开的“联系”。
河北的李先生、北京的小蒋、新疆的王女士等分别来信询问过胰
腺癌的治疗问题。近日一位朋友的父亲也被确诊患了胰腺癌,而且已
到晚期。恰逢第5届全国肝胆胰脾外科新进展新技术学术年会召开,
我向一位肿瘤专家讨教:如果病人患了胰腺癌,你会怎样和他(她)
谈治疗问题?你向他(她)提供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他沉思了好
一会儿说:很遗憾,目前对胰腺癌的治疗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如果
还能手术,就手术吧。不过,效果很难说。综合治疗吧,还是综合治
疗。我不甘心:我不想就这样告诉病人。总会有些治疗方法吧,是不
是还有更有效的方法?他说,那你就认真听会吧。
几天听下来,我必须承认现状、面对现实。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
学部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的黄志强教授把胰腺喻为“潘多拉魔盒”;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赵玉沛教授称胰腺癌为“癌中之
王”;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黄庭教授把胰腺癌视为“21世纪的
顽固堡垒”。这一切都说明了胰腺癌在肿瘤领域的“分量”,它对人
类的打击是“重量级”的。
我知道有许多病人及家属正在翘首期待着、渴望着医学有一天会
出现“奇迹”。我祈祷这“奇迹”早日出现。
早期诊断攻克“癌中之王”——胰腺癌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工作,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有所提高,手术死
亡率明显降低,但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仍呈上升趋势,总死
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有人将胰腺癌称为“癌中之王”,胰腺癌被国际
外科界列为“21世纪的顽固堡垒”。目前在西方国家中,胰腺癌已成
为10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上海1990年的统计结果表明,胰
腺癌的发病率为5.1/10万,较20年前增加了4倍。虽然近年来胰腺癌
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总的预后并未发生显著的改
观,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术后5年生存率仍在5%左右。如何在目前
条件下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其预后,值得我们重视和努力。
1.认清胰腺癌早期诊断与手术疗效的关系:肿瘤早期发现是获得
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胰腺癌亦不例外。虽然临床发现的早期胰腺癌
比例非常低,但如果单独分析这部分病例就会发现,早期胰腺癌手术
切除率为90%~100%,5年生存率可达70%~100%,效果明显优于
进展期胰腺癌。在各种影像学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能够
早期发现的胰腺癌仍然很少,除了胰腺癌本身的特点之外,缺乏应有
的警惕和足够的重视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在西方国
家,25%的病人确诊前6个月已有上腹部不适的症状;15%的病人到
医院就诊后,仍需6个月以上才能获得确诊。我国由于误诊而影响治
疗的比例更高,到我院就诊的病人,追问病史,50%以上有在外院误
诊为胃肠或肝胆疾病的病史,时间多为3~6个月,个别病人甚至长达
1年之久。当患者获得确诊时,多数已失去了行根治性切除的机会,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胰腺癌病人的切除率为35%左右,术后5年生
存率仅为7%。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患者初次就诊时,门诊医生能够
意识到有胰腺癌存在的可能性,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就可显著降
低胰腺癌的误诊率,缩短确诊时间,提高早期诊断率和5年生存率。
2.加强宣教工作,提高对早期胰腺癌的警惕性:胰腺癌难以早期
发现有来自医生和患者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医生,应努力使已到医
院就诊的患者不被误诊,及早确诊。对于从事胰腺专科的医师而言,
相对容易做到;而对多数普通内科、外科医师,以及基层医务工作者
来讲,则要有这方面的警惕性。对年龄在40岁以上,因腹痛、黄疸、
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消瘦、恶心、呕吐或突发糖尿病就诊的患者,
应考虑到胰腺癌的可能性,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应高度怀疑胰腺癌,
进行必要的检查,争取早期诊断。由于B超的普及,在鉴定黄疸性质
方面已无太大困难,因此误诊为肝炎的患者逐渐减少。目前最常见的
误诊原因是满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以致贻误病情。由于在行胃镜检
查时,相当一部分病人患有浅表性胃炎,因此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
上腹部有非特异性症状的病人,切忌满足于此项诊断,应进行仔细地
筛查,以免延误诊断。对于没有条件施行进一步检查的医院,要及时
将病人介绍到有经验的医疗中心诊治。在病人相对集中的大医院,由
于病人较多,有些特殊检查往往需要预约,即使怀疑胰腺癌,等待全
部检查结果常需一个月左右。而这段时间对病人是至关重要的,常是
患者病情快速发展的时期,部分病人因此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有
鉴于此,我院成立了由外科、内科、影像诊断和病理科等相关科室组
成的多科协作组,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必要
的检查,做到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另一方面,许多病人在症状轻微
时常不到医院就诊,也是胰腺癌难以早期发现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
这种情况,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从事胰腺专科的医师,有责任加强宣
教工作,普及相关知识。相信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早期到医院
就诊的病例会逐渐增多。
3.监测高危人群是发现早期胰腺癌的重要途径:目前的研究表明,
胰腺癌存在着高危人群,对其进行筛查和监测,能够尽早发现胰腺癌,
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症状的病人。(2)有胰腺癌家族
史者,有人认为遗传因素在胰腺癌发病中占5%~10%。(3)突发糖
尿病患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
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糖尿
病。(4)慢性胰腺炎患者,目前认为慢性胰腺炎在小部分病人中是
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5)内乳头状黏液瘤亦属癌前病变。(6)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合
并有胰腺癌者高于正常人群。(7)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者,
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胰腺癌发病率升高1.65~5倍。(8)胰
腺癌的高危因素有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4.合理选择辅助检查手段,尽早确诊胰腺癌:对临床上怀疑胰腺
癌的病人和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进行筛查,如
B超、CT、MRI(磁共振成像)、MRCP和血清学肿瘤标记物等。B超有
简便、经济、无创、可重复等优点,对胰胆管扩张比较敏感;但有15
%~25%的病人因受肠气和胰腺位置的影响,无法清楚显示胰腺全貌。
CT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特别是螺旋CT,在早期胰腺癌诊断方面可达
到超声内镜(FUS)的水平。MRCP是一种安全、无创的胰胆管影像学
检查技术,在反映胰胆管全貌上优于ERCP(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但
在胰腺癌早期诊断方面尚不能完全取代ERCP。虽然目前血清学肿瘤标
记物对诊断早期胰腺癌的价值有限,缺乏像诊断原发性肝癌时AFP那
样敏感、特异的标记物,但将目前的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如CA199、
CA50、CA242、CA125或CEA等),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可提
高阳性率,有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由于80%以上的胰腺癌起源于导管上皮,因此可利用ERCP检查收
集纯胰液,刷取脱落细胞行细胞学检查,癌基因突变和肿瘤标记物检
测,这是近年来胰腺癌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进展,它能显著提高早期
胰腺癌的检出率。近年来文献中报道的微小胰癌的原位癌,均是采用
上述方法发现的,这部分胰腺癌病人的治疗效果相当满意,其5年生
存率近100%。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胰液中K-ras基因突变并不能确
诊胰腺癌,但对阳性的患者应密切随访,及时处理。有报道胰腺癌确
诊前的3年半即发现胰液中K-ras基因突变者。近年有文献报告采用
一种简便的血浆DNA抽提方法,检测胰腺癌病人外周血浆中K-ras基
因突变率约为80%左右,由于其创伤小、快速准确、重复性好,患者
易于接受,尤其便于对胰腺癌高危人群进行监测。此项工作已在国内
几家大型医院开展,有可能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开辟新的前景。
另外,许多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已逐渐开始应用于胰腺癌的早期
诊断,如胰管镜、胰管内超声、动态螺旋CT(将ERCP与螺旋CT相结合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将使越来越
多的小胰癌得以发现。
5.加强基础研究,实现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寻找更加敏感、特异
的血清学肿瘤标记物,使之与无创的影像学方法相结合,成为有效筛
查工具。
赵玉沛 张太平 (2001.05.17)
胰腺癌手术:打开魔盒
胰腺,隐藏在腹部深处,曾被比喻作一“隐士”器官,孤芳自赏。
然而,当前胰腺却是一个“时尚”的器官,只是我们谈论得多,知道
得却很少!
就拿胰腺的两个最常见的疾病———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来说吧!
Fitz于1889年在其关于急性胰腺炎的经典著作中,将急性胰腺炎
分成水肿、出血、坏死或化脓性的类型,同时,亦注意到胰腺炎临床
表现和胰腺病理改变间不一定等同。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所知道
的还是这些基本的事实。经过多次的胰腺炎国际分类会议,也未能确
定一个完满的论点,到了1992年才又回归到以临床为基础的分类。这
是否是进步?急性胰腺炎可能是现代化生活所付出的代价。近代研究
胰腺细胞内胰酶原活化是事件的始因。后来,就像“潘多拉”匣子打
开了,“魔鬼”
也就出来了。生活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人,可能胰腺细胞里有更多
的“魔鬼”。如英国人的急性胰腺炎有20%的患者是重症急性胰腺炎,
总的病死率达10%。
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的“魔鬼盒子”打开了,外科医生要做什么,
能够做什么?外科医生正当束手无策的时刻,1863年Watts报道一例
用胰腺切除术获得好结果而激发了十分的热情,但只是带来失望。例
如Ranson在1974年时对5例患者在发病后48小时内做了50%~80%的
胰腺切除,结果全部死亡。外科医生不能回答切除术能否把“魔鬼”
杀灭。谁也说不清胰腺炎时胰腺是否还在分泌;胰腺既然坏死了,那
就和其他坏死组织没有两样,为什么一定要大动干戈呢?到如今,钟
摆似乎又摆回来了。“保守”,然而保守后面又是什么呢?
胰腺癌可能是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另一个“魔鬼”。胰腺癌死亡在
美国占消化道癌死亡的第2位,上海市1977年胰腺癌的发病率为1963
年的3倍多,而北京胰腺癌占癌症死亡的第6位。99%的胰腺癌病人不
治而死。
自从1943年Whipple提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证明其可行性以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对手术治疗胰腺癌抱有很高的希望,因为这
是治愈此症的惟一希望。随着外科医生的不懈努力,时间流逝,事实
却是无情的。毫无疑问,在这过程中,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下降了,术
后并发症减少了,然而长期生存率的有所提高并不能改变胰腺癌外科
治疗的暗淡前景。我国最近的调查,胰头癌手术切除率只达20%,而
5年生存率则为零。典型的是美国Gudjonsson在1995年的报告,从340
篇论文分析中,结论是胰腺癌外科治疗总的5年生存率只为0.4%,而
每个切除手术平均要花费15万美元,假如每30个切除手术中只有1例
能活过5年的话,那么,每例成功的切除手术要花去450万美元,而对
胰腺癌的总体结局不起任何改变,这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治切除
显然是个浪费!但是,与此相反,反对的声音也是很强烈的。另一方
面,Sener在1999年报道分析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1989~1995)共1
00313例胰腺癌资料,曾行胰腺癌切除者5年生存率为23.3%,然而极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的Ⅰ期胰腺癌患者,竟然未曾看过外科医生!
胰腺癌这个世纪难题在21世纪仍然是难题,但绝不能忽视外科所
作的努力和已取得的成绩。患者应该有获得这惟一的有效治疗的权利。
更广泛的合作是当前惟一的出路。
黄志强 (2001.05.17)
合理化疗和放疗
化疗及放疗,作为胰腺癌的辅助治疗效果远不能令人满意。
多药比单一用药为好,常采用FAM方案应严格规范化疗疗程。对
于不能切除的晚期病人可采用5-FU加外照射照射剂量不宜过大,疗
程要够长。
晚期病人可试用置入导管泵介入化疗。术中照射和术后外照射效
果相似。
胰腺癌由于症状隐匿,难以早期发现,切除率很低,一般不过10
%~20%,加之胰腺及其毗邻的重要组织器官解剖复杂,根治性切除
受到限制,手术效果极不理想。对于失去切除手术机会的大多数病人,
如何才能缓解症状并延长他们的生存时间,一直是外科医生深感棘手
的一个问题。胰腺癌主要是导管细胞腺癌,可能对化疗和放疗有一定
的敏感性。
一、化疗药物自60年代起,多种化疗药物都曾被用来治疗胰腺癌。
胰腺发生肿瘤后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目前认为肿瘤耐药,60%源于内
生性,40%为获得性。另外,由于胰腺癌多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妨碍药物的穿透,也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有时胰腺癌的转移灶反而比
原发灶的反应率高。化疗的单一用药效果较差,一般不超过15%,现
多采用联合用药,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过程,以提高疗效。有多种
方案,如:①5-FU(5-氟脲嘧啶)+MMC(丝裂霉素)+ADM(阿霉
素),②5-FU+MMC+Streptozocin(链氮霉素),③5-FU+MMC+
ADM+Streptozocin,④5-FU+LV(甲醯四氢叶酸)+a-IFN(干扰
素),⑤5-FU+CBD(卡铂霉素)+LV+a-IFN等,有效率或反应率
各家报告不一,一般在40%左右,而单项药物应用,反应率不足10%。
临床采用FAM方案较多。近年采用置入导管泵,经股动脉入路,或术
中直接插管均可,进行区域性化疗,胰头癌经胃十二指肠,胰体尾癌
经脾或胃左动脉,多使用5-FU250mg,ADM10mg,MMC2mg,每周1次,
有一定效果。加强区域性化疗,确实有一定反应率,但结果仍难以令
人满意。
二、放疗1.术前照射:有可能切除的肿瘤,术前不必照射,以免
延误手术时机。CT显示有局部侵犯者,术前可行照射,以提高切除率。
2.术中照射:手术室需备有照射装置,以便在手术室中进行。关
腹前照射,2000cGy,15',可杀灭残留的癌细胞,但据收集4篇报告,
均为根治手术,术后平均生存8~18个月,并不能提高生存率。对不
能切除的病人,术中放疗也不能延长寿命。
3.术后照射:一般和化疗联合实施,化疗药物常选用副作用较小
的5-FU一种。
三、放疗加化疗对此褒贬不一。切除术后放疗加化疗很少使用,
远不如单用化疗普遍。
对于不能切除或仅做了内引流的病人,只能采用化疗药物和外照
射联合治疗方案。
黄莚庭 (2001.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