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原湖北医大附二医院)消化内科邓长
生教授等科研人员经10年研究,在国内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炎症性肠
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并率先提出中国人群炎症性肠病机理。专家鉴定
认为,该研究代表了我国在炎症性肠病研究方面的学术水平,居国际
先进。
炎症性肠病(IBD)指病因不明的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病,不易根除,是医学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研
究人员从1990年始着手开展前瞻性研究,并与欧洲炎症性肠病研究中
心、荷兰马斯特里荷特大学医院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他们首先成功
制作了乙酸、二硝基氯苯(DNCB)及胎鼠移植三种国际公认的IBD动
物模型,从不同角度对IBD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理生理变
化等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DNCB和胎鼠结肠移植模型的复制和淋巴细
胞毒试验,证实细胞免疫反应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起重要作
用,并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中国人群UC存在细胞因子产量改变和免疫反
应紊乱,同时在国内首先证实淋巴毒素α和IL—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
态性与中国人群IBD的遗传易感性无关。他们还揭示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黏膜保护作用是由于减少炎症过程中过量的氧自由基,从
而保护肠黏膜的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提出IBD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功能
无真正缺陷,又进一步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和谷氨酰胺联合应用时对结
肠黏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