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埃博拉”如何传播

    埃博拉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自10月27日《不速之客“埃博拉”》
一文在本版刊出后,我们又陆续收到读者来信,提出一些关于埃博拉
的疑点问题,故在此继续予以解答。
  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通过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体液等及其污
染物多途径传播的高危险性疾病。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EBV)受染
者的血液、脏器或精液可感染。在临床恢复后7周,患者的精液仍可
传播病毒。医务工作者常因照看病人被感染。在1976年扎伊尔的流行
中,由污染针管和针头引起的EBHF病例全部死亡。在科特迪瓦发现,
通过处理患病或死亡的受EBV感染的黑猩猩传播,1994年1位瑞士生态
学家在解剖一病死野生黑猩猩后感染发病。人与病人接触可传播。19
96年在加蓬博韦地区发生的3例幼儿病例都与病人有过密切接触。199
5年在扎伊尔的流行中,27例原发病例的173名家庭成员中发生继发28
例(16.18%),高发因素是与病人密切接触,夫妻间继发45%;非
夫妻151名成员中继发14%(18例);成人继发患病率高于儿童(分
别为30%和4%);12例与住院病人呕吐物或大便有过直接接触;在
高病毒血症、腹泻、呕吐、出血期间容易经接触感染;17例曾与病人
共用一张床。78个家庭与原发病人无直接接触者无发病。这与早年的
流行不同,因重复使用针头传播在近年流行中已不占重要位置。
  本病潜伏期2~21天,主要症状常为急性发热、衰弱、肌肉疼痛、
关节痛、头痛和咽痛。继有呕吐、腹泻、皮疹、肾肝功能减退及内外
出血。多数病人有严重出血,主要是胃肠道出血和肺咯血。病理学特
征是皮肤丘疹,胃肠道、呼吸道和器官瘀血、出血。组织病理学特征
是肝、脾、肺、淋巴节和睾丸的急性坏死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EBV属于生物安全4级高危险度病原,一旦疑似本病即应高度重视,
凡涉及能接触有传染性病原的工作,如对血液标本的检测,抗原、抗
体测定和分离病毒等,均应在具备最严格的隔离条件下的实验室中进
行。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与其他病人立即隔离,
采取严格的隔离护理技术,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严格消毒病人接触
过的所有物品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和血液等,告知所有医院人员有关
此病性质及传播途径。应特别强调,高危险的操作(如静脉输液及处
理血液、分泌物、导管和吸引器)必须在隔离防护的条件下进行。医
院工作人员应有各自的外衣、手套和口罩。手套和口罩未经消毒不得
重复使用,对死于EBHF的病人应立即埋葬或火化。由于人与人传播的
主要方式是接触污染的血液、分泌物或体液,故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任
何人均应受到密切的监视,即每日查体温2次,当体温超过38.3℃应
立即入院并严格隔离。对偶然的接触应保持警惕,如有发热应立即报
告。对可疑病例应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继续监视3周。凡与病人或污染
物密切接触,而不穿隔离服的医院工作人员,自最后接触之日起,即
可被认为已受到接触,应对其进行密切监视。这些做法是防止人与人
传播的有效措施。
  目前对EBHF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对重症病
例需给予支持性护理,因病人常脱水,需要静脉输液。可考虑使用大
剂量的干扰素及抗血清。抗EBV免疫血清球蛋白G对志愿者使用证明是
安全有效的。俄罗斯学者用高滴度中和抗体血清制备的免疫球蛋白,
对感染EBV后的豚鼠和小鼠立即使用,有保护作用。

陈化新 唐浏英  (200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