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基因治疗路该怎么走

                     病人之死引起震动
  有关专家认为:在下世纪的10-20年间,基因治疗必将在疾病的
治疗及预防的战略和技术上引起一次重要的革命。然而1999年9月《
自然》杂志公布的首例基因治疗罹难事件,令世界舆论哗然。美国亚
利桑那州18岁的高中毕业生泽西·杰辛格因患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
(OTC)部分缺失症,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接受基因治疗4天后,因发烧、
凝血而死亡。这一事件在我国同样引起了反响,基因治疗研究还要不
要坚持下去,如何开展,成为近日在香山召开的“基因治疗研究与开
发的战略”研讨会的主题。
  基因治疗是将外源基因或核酸导入人体,用以纠正或取代异常的
基因,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由于人体绝大多数重要疾病都是外界环
境因子与人本身基因相互作用所致,而至今医学对许多人类疾病仍然
束手无策,因此人们对基因治疗寄予厚望。随着20世纪最后二十年生
物技术,包括人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新的致病基因以及表达调控的
各种元件的发现,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人类首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于1990年9月14日在美国被批准
实施,接受治疗的是一名患有先天性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综合症(A-D
A缺陷)的4岁女孩,治疗使她可以走出隔离间,避免因免疫机能低下
而死于各种感染和疾病。此后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接连不断,截至1998
年底,世界范围内已有373个临床方案被实施,累计3134人接受了基
因转移试验。有93个方案(864个病人)进入或即将进入Ⅱ期临床试
验,两个方案(251个病人)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在全部临床试验方
案中,所应用的基因多达10余个不同类别97种基因。这些临床方案主
要包括单基因遗传病、肿瘤以及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风湿病等
多种获得性多基因疾病,乃至骨髓移植免疫排斥的克服等。
  正当多数试验研究表明,基因治疗安全并取得初步疗效之时,“
杰辛格事件”发生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立即终止了该大
学8项正在进行中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基因治疗一时间失去了公众
的信任,利与弊的争论铺天盖地。在随后数月的死因调查认为,这不
是基因治疗本身带来的厄运,而是责任医生违规操作的后果:在临床
前安全性研究中已有两只狒狒出现类似毒性,前17例接受同样治疗的
病人中,曾有两例出现肝脏应激症状,均未引起高度重视。死者在治
疗前正在发烧,他的用药剂量超过了FDA批准的标准……
                   “优后原则”的争议
  事实上,世界各国对基因治疗产品、方法等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
都进行过反复严格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在我国,1993年就将“人的
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临床研究控制要点”纳入正规化管理。专家认
为,如果医生没有违规操作,杰辛格之死是有可能避免的。
  当然,基因治疗是新技术,从理论和技术上的确尚有一些关键问
题急需解决和发现,例如靶向性的高效表达的基因导入系统,对导入
基因的表达调控系统,以及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
尿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致病基因等均有待发现。因此,有人提出为
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基因治疗应采用“优后原则”,即当其他传
统治疗方法无效或微效时,再使用基因治疗。
  但很多专家认为这个提法不够全面,基因治疗将成为很多单基因
缺陷遗传性疾病首选方法,例如血友病B是人凝血因子Ⅸ缺陷导致的
严重出血性遗传病,如能将Ⅸ因子导入病人体内,就可以取得根治性
的疗效。通过“基因搭桥术”为心脑血管梗塞病人重建侧枝循环,改
善缺血组织供血,解决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等问题,已成为临床上
令人鼓舞的新技术。即使是对恶性肿瘤,基因治疗也可与其他治疗手
段协同,例如相当一部分病人对放化疗不敏感,如果导入某些基因,
可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疗效将会明显提高。
                    肿瘤患者望眼欲穿
  在目前实施的所有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中,肿瘤治疗占2/3以
上:方案234个,受试者2134人,足见人类对基因治疗战胜恶性肿瘤
的期盼。
  我国也对脑胶质瘤、喉癌等进行了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至今看来
安全,无死亡事故,但疗效还有待扩大病例和随访。专家表示,在肿
瘤治疗中,基因治疗只是综合治疗大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并非要取
代手术、放疗、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法。不同的肿瘤、不同的发展阶段
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例如乳腺癌早中期以手术为主,淋巴癌、白
血病以化疗为主。
  人们对肿瘤基因治疗最寄予厚望的是,解决转移和复发的问题,
这也是抑制癌症研究中最本质的难题。近二三十年手术、放疗、化疗、
中药等方法的联合应用,使肿瘤病人生存率得以提高,小肝癌术后5
年生存率已达60%以上。目前绝大多数病人主要是死于癌转移和复发,
肺癌病人多死于肝转移、脑转移;肝癌多死于门静脉肿瘤栓塞。无论
什么治疗手段,只要残留1%的癌细胞,对患者就有100%的生命威胁。
基因治疗如果能消灭这个1%,就是很大的贡献。
  基因治疗研究历史虽短,但目前已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辐射到亚洲、
大洋洲甚至包括埃及等非洲国家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因治疗
越来越多地采用肌肉、皮下、皮内或静脉注射、滴鼻等体内途径,使
之越来越接近传统药物的概念和用药方式。
                      前途依然光明
  专家认为,无论是医学界、科技界、大众还是政府,对基因治疗
严格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但应该看到,任何新的治疗方法都不可能没
有风险,新技术、新药物等在给病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包括
危及生命的风险。正因如此,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争论后,人们的情绪
又回到了常态。特别是今年4月,法国公布用基因疗法治疗5例重症联
合免疫综合症,4例取得显效之后,重新点燃了公众对基因治疗的希
望。
  我国“863”计划《恶性肿瘤等疾病基因治疗重大项目》责任专
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健人说,科学与技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几
乎所有药物及生物技术的新方法,都经过从狂热到低谷再到正常运转
三个阶段。例如,80年代初,单克隆抗体的诞生被誉为“魔弹”,到
80年代后期进入低谷,90年代末,大批单抗脱颖而出,获准上市,成
为非常有前景的新药。相信基因治疗也将沿着这个规律发展。目前我
国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只批准了6个,虽然与国外有差距,但某些
重点领域已获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如载体系统等。如果国家对现有优
势技术加大支持力度,吸引企业与风险投资,相信我国科学家定会取
得更大的突破。 
————《健康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