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多药合用常用致药源性血液病
  药物具有双重性,用之合理能防病治病,用之不当或滥用,可发
生药源性疾病,可以致残、致死,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到了非
重视不可的地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约有三分之
一的患者死亡与用药不当有关,我国近10年来有关资料显示,合理用
药率呈下降趋势。
  药源性血液病占药物不良反应总例数的10%左右,药物相关死亡
病例的40%。笔者在总结分析近10年所诊治的血液疾病共1288例,其
中药源性血液病95例,占血液病的7.4%,多与用药不规范或滥用有
关。在本组95例中,自行服药致药源性血液病36例,占37.9%;个体
诊所投药24例,占25.3%。个体诊所急功近利,常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如1例40岁男性农民因感冒去个体诊所,上午给安痛定和庆大霉素混
合肌肉注射,下午又服安乃近2片,并再次肌注一支安痛定,半小时
后感手麻,手背出疹,第二天眼黄继而出现酱油色尿转我院诊治,诊
断急性溶血、左心功能不齐、房颤,经地塞米松20mg/日静点、强心、
利尿、吸氧等,住院39天完全缓解出院。另1例50岁男性竟导致死亡,
因腹泻黏液便,无脓血,2~3次/日,去某县医院诊治,给以静点氯
霉素1.0g/日×3及口服止泻药,3天后腹泻止而出院,但半个月后高
热,诊断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氯霉素致药物不良反应),经静点地塞
米松,输血,应用刺激造血药,病情无改善,白细胞下降至0.8×109
/L,高热39~40℃,血培养同时有大肠和产气荚膜杆菌,两下肢蜂
窝组织炎,迅速扩散,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上述前一例药源性血液病,用药极不规范,安痛定和庆大霉素同
时混合肌注,下午又服安乃近和重复肌注安痛定,导致急性大量溶血。
后一例仅腹泻2~3次/日,属一般肠炎,口服止泻药即可治愈,无必
要给氯霉素,虽然剂量方法尚规范,但医生对药物潜在危险认识不足,
对氯霉素易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毒性了解不够,以至造成严重后果。

  95例中属于滥用药或不规范用药的主要原发病有感冒、血管性头
痛、风湿症、肠炎、腰椎增生等占前5位,总计78例占82.06%,其中“
感冒”54例占56.8%,其余14%依次是结核、精神病、甲亢、慢粒、
糖尿病、癫痫,其他病。后者多数是按医嘱用药,但由于用药时间长,
可达数月或数年,平素又缺乏外周血象的监测,亦导致药源性血液病。

  由于目前医药费用很高,因而“小病去药店,大病去医院”已成
为时尚。不仅个体诊所乱开药,多开药,开高价药,甚至无用药指征,
搭配开药也不少见,所谓“买芹菜搭配韭菜”,即使是公立医院,也
难免不规范开药,以至造成药源性血液病。笔者在询问病史中,有的
用5、6种药混合在一起进行静点或注射,其用药之大胆令人震惊。有
些药常是同类药,如口服安乃近、速效伤风胶囊(内含扑热息痛),
又肌注安痛定(氨基匹林、氨替匹林)。
  95例药源性血液病中前五位依次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
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这与WH
O药物反应国际监督调查研究中心收集的主要药源性血液病排位情况
完全相同。
  药物性血液病多在用药后半个月内发生,本组可达71.8%,最短
仅6个小时。虽有慢性病需长期服用适应症较强药物,如抗甲状腺、
抗癫痫等药,用他巴唑、苯妥英钠、氯氮平均45~60天发病,1例糖
尿病10多年每日服用糖适平30~60mg/日致重症再障,自确诊到死亡
共两个月。
  药源性血液病预后较差,95例死亡21例占22.1%,若加上自动出
院13例(多数出院后)死亡共34例占35.8%。瑞典1966~1975年所登
记的药源性血液病中有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死亡占32%。本组急粒缺也
是占32%,两组报告十分巧合,而WHO1963~1968年调查药源性再障
共174例,死亡92例占52.9%,本组报告也与国外极相似。
  药源性血液病有的是可预计的,有的属于难以预料,如超敏感性
和特异体质的人就很难预料。但药物的滥用,缺乏用药指征,用药剂
量,方法不规范,甚至在利益驱动下丧失职业道德,自制药,用假药,
有的打出“祖传秘方”,进行“保密”等对患者极不负责的医疗行为,
以至造成极严重的后果。
  对于药源性血液病的预防,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各种媒体),
宣传药物作用的两面性,不能自己随意用药,深刻体会“是药三分毒”
,对个体诊所要严格定期检查,制止其乱用药,绝不允许用几种药混
在一起静脉或肌肉注射。对需长期服药的疾病,要提醒病人经常检查
血象,早期发现血液学改变及时停药。曾患过血液病或药物性血液病
的患者,再诊病时要提醒医生开处方注意,不要开有害血液系统的药
物。医生也要增加药物性血液病的知识,外购药物不要跟广告走,要
注意商品名称的药物主要成分,对血细胞有否损害。不要盲目相信祖
传秘方,尤其是自制的所谓保密的中西药,用药后如出现贫血出血症
状要及早去医院检查。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