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儿童撒谎真相

  要数父母最反感的事,非子女“讲大话”莫属,随后上演“藤条炆猪肉”自然是家常便饭。不说不知,懂得撒谎其实是小朋友智力发展的一部分,显示他们知道真假的分别。但家长过度责罚撒谎的小朋友,却会阻碍他们的道德意识发展。是好是坏,全掌握在家长手里。

个案严惩儿子撒谎行为

  十岁的志明(假名),有一位管教很严的妈妈,她最不能忍受儿子撒谎,惟恐他愈来愈坏,故用严峻的方法惩罚志明。像罚跪通宵,不是志明一个人跪,而是妈妈陪他一起跪,目的想告诉儿子﹕“我不是胡乱罚你的。我也很心痛。”又把他心爱的小动物拋到街外......她觉得自己这样严厉并不妥当,于是找精神科医生帮忙。
  精神科医生知道妈妈其实很爱惜儿子,只是方法不对。诊症室内妈妈不在场,医生问志明﹕“妈妈是不是不喜欢你讲大话﹖”当提到妈妈摔死他心爱的小动物时,志明终于大哭。医生又问﹕“平日妈妈有没有跟你一起外出﹖”“有上酒楼饮茶,但是,爸爸和妈妈一起去买东西,剩下我和弟弟逛街,然后在相约的地方会合。”
  医生察觉他们两母子的关系谈不上很好,志明更说﹕“妈妈只‘啄’住我讲大话。”

让孩子明白撒谎影响别人

  精神科医生萧宏展指出,年纪尚小的孩子害怕撒谎或不会撒谎,原因无他,主要是害怕被罚。随他们渐渐长大,体能、智力及社交能力等各方面亦同时成长,当然包括道德意识。
  “大约八岁开始,他们觉得‘讲大话’对其他人不公平,还会令彼此不信任。”如果父母及师长把他们从小骂到大,小朋友只会停留害怕被责的地步,而不会过渡至为人设想的阶段。换言之,“小朋友会一直处于八岁前的阶段”。

懂分真假才懂撒谎

  小朋友“讲大话”其实涉及很多有趣的知识。

●有说法指小朋友不懂分辨事实与想象,才无意识地撒谎。萧宏展指出,传统心理学指七岁或更年幼的小朋友才如此,唯近年有研究指只有四岁或以下才会这样。但他相信,有些发展尚未成熟的七岁小朋友,仍然混淆事实与想象。
●近年有人持另一种看法,指四岁前的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年纪尚小的小朋友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即“我怎样想,你也怎样想。”他们不知道大人有自己的思想,故他们很难想到用撒谎来影响别人思想,或哄骗他人去相信自己的说话。萧宏展指出,小朋友明白这两点,便知道撒谎是什么一回事。“所以说‘讲大话’是小朋友智力发展的一部分﹕不知道什么叫真,那会知道什么是假。”

撒谎思维发展三层次

  由此可知,撒谎可细分三个层次﹕
(1)由于小朋友不明白别人确有自己思想,故撒谎的目的不是影响别人的决定,如希望父母觉得妹妹顽皮。可能无心失言成分居多。
(2)渐渐长大后,小朋友开始知道别人有自己的想法,“讲大话”的目标便更明确﹕想影响别人。
(3)除了影响别人,还要游说别人,掌握对方心理。这种层次跟推销员没两样。

  萧宏展笑说一次亲身经历﹕同班同学跟他一样有集邮的嗜好。十岁那年,同学邀请萧宏展到他家里看那十本邮票簿内的珍藏,然后同学跟萧宏展说﹕“如果我俩能一起集邮多好,算起来便有许多邮票了。”当时萧宏展听罢也同意,但想不到这句话居然令他留下手上的邮票簿在同学家里,以后拿不回来。
  “事实上,他正改变我的想法。”萧宏展回想起来,那位小学同学不单成功影响他的想法,更成功游说他自动放下自己的邮票簿,证明那位同学小小年纪已晓得掌握别人心理。

谎言效应家长影响子女

  既然小朋友撒谎某程度上看是他们智力发展的一部分,家长的态度便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父母如何对待撒谎的子女,在在影响小朋友怎样看谎言。像上文谈到志明的妈妈苛责他,就算志明长大后,只会停留在“不讲大话是害怕受罚”的地步,他的内在道德标准完全没有成长起来。
●小朋友有时候说一些天马行空的话,像“我长大后送一架飞机给你”。父母不必责罚他们所说的话“唔等使”,始终小朋友有很强的想象力,家长的角色可以是跟他们谈,教他们分辨想象及真实。
●以身作则很重要。不要这边跟子女说﹕“千万不要‘讲大话’。”转过头来却在子女面前撒谎。
●父母下的承诺要兑现。答应了一起去海洋公园的话,就不要推说临时有应酬不能去,什么诚信与真诚都雾消云散。
●不能欺骗小朋友,说上街看戏其实是哄骗他去看牙医。
●家中有秘密,亦属欺骗。最明显的例子是爸爸有外遇,子女其实心知肚明,但妈妈不想子女提起,否则大吵一顿。小朋友难辨真假,也令他们不敢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