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肌梗死重新定义
捕捉微型心梗有了新依据
健康报讯(记者刘平衣晓峰)日前,中华医学会中华心血管病学分
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等组织召开了全国急性心肌梗死学术研
讨会。专家们认为,对心肌梗死进行再定义是大势所趋,是医学科学
不断发展的必然。
过去20多年,我国一直沿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肌梗死所下的定义:
典型症状(胸部不适)、血清心肌酶增高和典型心电图变化中两者或
三者的结合。2000年9月,欧洲心脏病杂志和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同
时发表了修订后的由欧洲心脏病学会有关专家批准的心肌梗死再定义
的内容。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陈灏珠在会上介绍
了心肌梗死再定义的内容: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断急性演变中
或新近心肌梗死:一、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的典型升高和逐渐下降(指
肌钙蛋白T或I)或较快增高和下降(指肌酸激酶MB同工酶)至少伴下
列情况之一者———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心电图
示心肌缺血(ST段抬高或压低),冠状动脉介入术(例如冠状动脉成
形术)。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
断已形成的心肌梗死:1.系列心电图出现新病理性Q波。2.已愈合或
愈合中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
陈灏珠教授指出,心肌梗死再定义与以前心肌梗死定义的不同在
于:再定义强调了生化标志,把心肌坏死时血生化的变化指标(主要
指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MB同工酶质量测定)提到很高的地位,这
样就使许多微型(局灶性、显微镜性)、小型(小于10%的左心室肌
)等心肌梗死的诊断成为可能;及时发现经皮冠状动脉干预术后出现
的心肌梗死及反映预后;及时发现外科手术导致的心肌梗死及并发症,
并对预后做出判断。
据悉,国内新标准正在讨论修订中,近日将会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