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测不出的艾滋病毒吗
查不出抗艾滋病毒抗体,而体内淋巴细胞中一种叫T4细胞的数量
低于正常。最近报道的所谓“查不出来的艾滋病毒”,不免会让人们
产生恐慌。实际上确认在这类人群体内发现的病毒与艾滋病有关缺乏
证据。专家认为,这种病因不明的综合症,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
病,尚未发现与艾滋病有相同的危险因素。
最近有报纸称,喀麦隆发现测不出艾滋抗体的新病毒。这个消息
无疑在人们心中又增加了新的恐惧:这个因子怎样传染的?是经由输
血传播的吗?是否又有一种感染因子在危害公共健康?那么,这种担
忧究竟有无根据?这种病毒是否真正存在?
1、 1992年7月22日,美国一非官方组织发表文章称,新发现的一种
病毒可能与艾滋病有关。该文随即在第八届国际艾滋会议上曝光,并
发表于1992年8月一家国际级的科学杂志上,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的D.
.Gupta。他称,在一位66岁女性患者以及女儿的周围血液中发现“逆
转录病毒颗粒”(人脑池逆转录病毒颗粒),这位患者临床表现为卡
氏肺囊虫性肺炎,是HIV-1感染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发现
这位患者存在明显的T4细胞缺失。其女儿则毫无症状。她们都没有吸
毒、不安全性交等行为,用目前常用的各种敏感的检测试验都不能测
到HIV-1、2或HTLV-1、2的感染证据。文章还提示,该患者于1949
~1950年即40余年前曾因自然流产而接受过输血,是否那时经输血而
感染?其女儿亦有类似的“病毒”,是否由母体传染给她?
这项报道在会议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在会议外对公共卫生问题
产生了相当大的压力,艾滋病的困扰尚未解决,新的“与艾滋病有关
病毒”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恐惧。
2、实际上,有关显示T淋巴细胞缺失并出现机会性感染而没有HIV-
1感染证据的病例报道开始于1985年,到第八届国际AIDS会议为止,
在美国即有大约60例的报道。其中一部分仅报道了发现病人T细胞数
目减少,临床表现了各种非特异性症状,如慢性疲劳、肌肉和关节酸
痛、肝硬化、血小板降低、发热、出汗、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病例中
免疫缺损发病的机理不清楚。近几年来的文献则报道发现T淋巴细胞
减少并伴有机会性感染,特别是HIV-1感染者常常发生的卡氏性肺囊
虫肺炎和卡波西氏肉瘤,其中不少发生于同性恋者或者与HIV-1感染
者有性关系的异性恋者。文章大多只涉及临床表现,没有进一步的病
毒学方面的报道。到1990年,艾伦戴蒙AIDS研究中心何大一教授报道
了他在洛杉矶西奈山医院随访多年的4例类似病例,但并没有在这些
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到与免疫缺损可能有关的病毒。康奈尔医学院的Dr
.Laurence也有类似的报道,同样也没有能分离到病毒。
直到1992年8月Gupta的文章显示,他们新发现的“病毒”与两年
前新奥尔良·托澜医科大学Garry在一名斯耶格伦综合症(SjogrensS
yndrome)患者唾液腺匀浆中发现的病毒外形一样。斯耶格伦综合症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综合症,常发生于中年或老年妇女,包括角膜结膜
炎、干性咽炎、腮腺肿大、慢性关节炎及口腔干燥,亦称口眼干燥关
节炎综合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把这种病人的唾液腺匀浆与经
过活化的淋巴细胞温育后,可以从电子显微镜中发现这种人脑池逆转
录病毒颗粒。这种病毒被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是一种不能复制和繁殖
的缺损病毒,也不能使人类致病。
这次与会的大部分科学家对Gupta的实验结果抱怀疑态度,认为
这个发现可能有假想,这个结论欠成熟。接着几乎全美各大研究单位
都掀起了寻找这个不为人知、又使人害怕的、可以引起所谓“与艾滋
病类似的病变”的神秘因子的狂热。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92年8月4日,在亚特兰大召集了300多位
参加研究和报道过有关出现免疫缺损而非HIV感染者的医学科学研究
人员,共同来商讨这个紧急出现的问题。会议的目的是要明确这个病
的发生率究竟如何?是否由于一种至今未知的病毒引起的?这种现象
是一个综合症吗?
事实上人们并不完全掌握血液中T4细胞在什么样的慢性病中会降
低,极有限的证据提示,某些结核病和其他感染会导致T4细胞数降低,
有时发生非常戏剧性的、不明原因的降低,而后又自行恢复,确切的
资料非常缺乏。此外T4细胞数与年龄增长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因此,
到会的科学家们首先对历年来的总共80余例类似的病例展开讨论,其
中只有30例可以确定为这种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命名为“特异性T4淋
巴细胞减少症(简称ICL)”的病变。而符合ICL的病例必须经过至少
两次不同时间的检测,每立方厘米血液中的T4细胞数目低于300个(正
常应该是800~1200),或在淋巴细胞总数中T4细胞的比例低于20%,
同时没有其他可知的原因,比如HIV-1的感染或其他感染引起T4细胞
数目减少。这30位病人已被随访了七年,分布在美国15个州,年龄在
18~70岁之间,其中54%没有感染HIV-1的危险行为,有些病例的T4
细胞数目已自然恢复到正常了。
然后,会议听取了三位科学家的报告,他们有相对比较集中的IC
L病例,材料比较全面而充实,既有临床记录,也有实验数据,特别
是在病毒检测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他们是加州大学的Cr.Gupta、艾伦
戴蒙研究中心的何大一和康奈尔大学的Dr.Laurence,其中何大一教
授的材料是我本人带领两位技术员全心投入工作整整6个月所得出的
结论。针对他们的研究,大家提出了一系列学术上十分严肃的疑问和
观点,对于这次报道的“病毒”是否因污染而引起的也进行了集中的
讨论。
3、综合目前各家的研究和报道可以看到,这些病例的临床病史、危
险因素、地理分布、累及年龄等等,均与早期HIV-1在1981~1982年
流行的趋势截然不同,并没有构成使人信服的“流行病学”倾向,亦
没有什么共同的危险因素为其背景。在
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所承认的30例ICL病例中,多年来只有1例死
于感染。在HIV-1感染的群体中,一组2228例没有感染HIV-1的同性
恋者中仅一例发现有ICL。若以此比例来算,目前只发现了10个未感
染HIV-1而呈现机体免疫功能缺损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HIV-1和
AIDS研究组的负责人Dr.Curran认为:“没有必要担忧,我没有看到
与AIID有关的新病毒的确实证据。”
另一个问题是,究竟是ICL病例在增加,还是由于较过去更广泛
地运用了T4细胞数检测和HIV-1的检测手段,才致使这些偶然发生的
情况显得突出起来。而且ICL究竟是一种病的某些症状,还是一种综
合症亦不得而知。即使这是一种综合症,那么这种综合症是否像AIDS
一样肯定是后天感染的,还是与遗传基因有关呢?当然大多数人还是
相信ICL可能也是后天感染的,那么人们自然会首先怀疑这是病毒引
起的。我们知道,许多病毒与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而并未被发现,许
多病毒可能是不损害机体的,即使某些可能会致病,它致什么病亦是
未知数。至于新发现的人脑池逆转录病毒颗粒是不是新病毒,就更不
能肯定了。美国威施康星大学因在逆转录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而获得
诺贝尔奖的Dr.Temin说:“缺损病毒可以致病的发现吓了我一大跳。”
即使发现了一个病毒,也仅仅是一个开始。首先必须澄清它到底
是致病的还是不致病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发展血液或其他检测方法,
可以用于广泛的研究,并确定这个病毒是否与调查中的病变有关,以
及从感染人群中识别出来。
4、总而言之,大多数与会的科学家认为这一次所谓“艾滋病类似综
合症”的报道是不成熟的,好像是把实验记录公布于众。当然自然科
学的研究有开始,有停顿,也有峰回路转,提出一些有疑惑的问题,
也许可以有助于大家尽早地获得信息,对进一步加强研究并非无益。
1992年7月27日的新闻报道者揭露的这个“类似艾滋病病毒”,确实
像一把火那样蔓延了整个医学界,同时亦影响了公众的情绪,美国疾
病控制中心呼吁科学家进行小心的调查,争取迅速地澄清这个问题。
科学在不断发展,科学家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不断修正,直到得出
最后的正确结论。最近“喀麦隆发现新病毒”的报道并没有确切的科
学证据。以上所写的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事实,对大众来说可以丰富
一些医学常识,对出现这些症状的个人来说可以给予一些指导。建议
您切勿紧张、焦虑或盲目用药,应该在医师的关注下密切随访,并可
与相关的研究单位联系,期待对此难题有所突破并得出结论。
《健康报》曹韵贞 (2000.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