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关于避孕药的对话

  避孕药,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不是用于治疗目的而仅服务于
单纯的社会目的的药品”,不仅具备一般药品的自然属性,还穿越了
生理、生化、药理、妇产科医学范畴,进入到社会、心理、行为、情
感、道德、人权、宗教、法律、哲学等范畴。在避孕药发展的短暂历
史中,充满了曲折和矛盾,许多人对避孕药的存在提出质疑:谁把它
带到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一期我们的“书屋茶话”栏目讨论的话题
是避孕药,下面是人文学者王一方与上海交大科学室博士生导师江晓
原先生就《避孕药片:一个改变世界的药物传奇》一书的对话。
                                         ———编者
  ■在避孕药发明之前,节制生育大多由女性来承担,除了禁欲之
外,就是堕胎。尽管堕胎的目的可能出于非道德的婚外性关系的遮羞,
或出于对生存压力与经济负担的躲避,然而堕胎毕竟是对女性身心的
极大摧残。
  相形之下,避孕手段的改进,不仅仅是生殖生理、药理学的揭秘,
而且是为了一个更高的社会理想,即更美好地去爱,更大胆地去享受
生活。而医学只是一个技术支持。
  □你讲得很有道理。“怀孕”不能算作是一种疾病,它只是一个
正常的生殖过程,对它的干预,从目的到手段都不可能是纯医学的或
纯技术的,但必须承认技术突破具有“扳机效应”。
  从最初至现今,避孕药使用的原料,是从生长于墨西哥的一种植
物中提取的,而不是化学合成的无机物。这后面就包藏着许多的偶然
性和许多的故事。这个探索过程中,还有一位华裔科学家参与其中,
他叫常敏纯。因为二战的原因客居英国,他原本是要学成归国的,偶
然地被拽进避孕药的实验研究中,担任一份比较重要的工作。当然,
研究与开发的主角仍然是美国人平克斯,他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果树系,
在那里还研修了苹果专业,只不过他在科研上摘到了避孕药这只红苹
果。临床部分的研究主要归功于洛克医生。奇怪的是他还是一位天主
教徒。但他主张宗教与医学研究是两码事。事实上,他在研究中面临
着严重的心理与道德冲突,因此,他一直对外宣称他的临床研究是“
不育症”研究或“月经不调”研究。
  ■可能你的医学背景让你更多地关注医学与技术部分,其实这本
书中一个极有色彩的人是著名女性主义者,生育控制的开拓者,也是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桑吉尔。当然,桑吉尔的业绩不是她浪漫的私生活,
而是执著于节制生育的奋斗,对贫困女性拯救,帮助她们从贫困与堕
胎的“马太效应”中跳出来。为此,她创办刊物,创立协会,四处演
讲,开诊所,宣传自主节制生育的权利与避孕药的优点,与宗教人士、
法律人士辩论,还蹲过监狱。可以说,桑吉尔的传奇经历给这本书的
可读性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涂上重重的文学色彩。
  □由于避孕药阻断的是生殖义务,释放的是情欲,包括时间与空
间上的自由选择,强化了女性在男性关系中的主动性与中心地位,很
自然地要受到法律、宗教传统与道德学家的批评与挑战,只是颇为奇
怪的是,它受到来自最保守的与最先锋的社会两极的质疑,前者主要
是天主教人士,后者是女权主义者,其理由是这一切努力不过是消解
女性的躯体、道德樊篱,成为男性滥情的对象,真有些费解。
  不过,不能据此将避孕药归于污秽、下流、色情,甚至像有些道
德学家指责的,将美国70年代的性解放归咎于避孕药的发明。对于婚
前性行为上升,书中援引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称:只有1~2%的婚前
性行为的发生是由于避孕药所带来的更多的安全感,其他98~99%则
是求偶方式的变化。
  当然,这只是本书作者的意见和我本人的看法。更科学的结论必
须通过严谨的社会调查才能获得。

王一方 江晓原  (200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