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报讯(记者张荔子)近日,卫生部在北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项 
      目专家评审会,听取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四个省、自治区针对 
      本地区包虫病的发病特点开展“防病脱贫及实用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这个项目的实施,体现了卫生科技为国家战略服 
      务的指导思想及科技管理模式的转变。 
        包虫病学名棘球蚴病,是一种通过狗做中间宿主、人畜共患的寄 
      生虫病,在我国患者估计达80~130万,主要集中于西部农牧区。包 
      虫病主要寄生于人和家畜的肝脏、肺部等重要脏器中,形成大小不同 
      的囊肿,压迫组织,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长期以来该病治疗以手术 
      切除囊肿为主,但手术后复发和转移率很高,包虫病已成为农牧区因 
      病致贫和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央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计委启动这项为期3年的研 
      究项目。卫生部将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由各地卫生厅根据本地区特 
      点和优势设计方案,并由中央科研单位进行指导。在整体设计中,各 
      卫生厅既合作,又有不同侧重点,科技处处长既是项目主持人,又是 
      承担人,重点解决防治包虫病中的科技问题,3年后拿出疾病得以控 
      制或下降等硬指标,并为进一步在全国扩大防治规模提供新技术、新 
      思路。 
        据悉,国家“九五”攻关的几项相关药物、试剂和免疫药物成果, 
      将为这个项目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科研手段———我国科技人员成功地 
      将传统的阿苯达唑片剂改型为乳剂,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其吸 
      收率,使之基本达到了手术的效果,而且费用低于手术;一次性在狗 
      皮肤下埋植吡喹酮长效缓释药棒,有效期两年,可阻断包虫病感染的 
      中间环节;此外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为临床诊断病人,粪抗原检测诊 
      断狗细粒棘球绦虫感染都较过去快捷方便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