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从骨密度到“骨抗力”

  虽说骨质疏松早在1885年就提出来,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却
是近年才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直
到1993年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公认:即原发性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
性增加以及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这一定义包括三个要点:(1)骨量减少,应包括骨矿物质和骨
基质等比例的减少。
  (2)骨的微观结构退化,表现为骨小梁变细、变稀,乃至断裂。
这实质上是一种微骨折。
  (3)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目前对骨质疏松的检测手
段,如单光子吸收法、定量CT、定量超声等,检测的主要是骨量变化,
并不能全面反映骨质疏松定义的三要素。这些检测方法对骨质疏松的
诊断标准是将被检测者的骨密度值与正常同性别年轻人峰值骨密度相
比较而得出的统计学指标,不能表达个体差异性。如常有个别患者,
其骨密度值正常而骨痛等骨质疏松症状却相当明显,甚至已发生骨折。
也有人虽骨密度值偏低,但其健康状况良好。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骨质疏松,我们将“抗骨折能力”这一生物力
学概念引入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除与骨密度
相关外,还与年龄、身高、体重、肌力、躯体软组织分布、人体维持
平衡能力等有关,单纯依赖骨密度值诊断骨质疏松必然有其局限性。
因此,在治疗上,我们从单纯增加骨密度向整体提高抗骨折能力转变,
着眼于肌力与平衡能力的锻炼,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从而达到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目的。

石关桐;聂伟志  (200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