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传统介入疗法遇到挑战
 普及消蚀技术势在必行 
  健康报讯(记者李建伟通讯员顾传龙)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 
管腔即刻残余斑块的大小,与远期再狭窄的发生率成正相关。基于传 
统介入疗法的某些弊端,将以消蚀技术为主的特殊腔内成形术引入临 
床,并使之与传统方法有机结合,应成为目前最大限度地减少管腔负 
荷与斑块体积,进而降低再狭窄等并发症的理想途径。日前,在“第 
三届沈阳国际冠心病介入诊疗学术会”上,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 
心内科主任韩雅玲博士,以自身临床体会与科研进展为例表达的上述 
观点,获得与会百余名专家学者的一致首肯。 
  自20世纪70年代末,全球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 
CA)成功实施以来,介入性冠心病方法以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成为无数患者的首选方案。然而,由于弹性回缩、心肌内膜纤维增生 
等病理生理因素的作用,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已成当前介入治疗的重 
大障碍。以PTCA为例,如今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30%~5 
0%。 
  所谓消蚀技术主要包括定向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和旋磨术:前者 
可以依靠高速旋转的旋切导管,对硬化斑块加以切割和回收,这是迄 
今为止人类惟一能够以介入方式取出冠脉病变组织的技术;后者则可 
根据鉴别性切割原理,采用钻石磨头清除无顺应性的粥样硬化斑块和 
钙化斑块组织,以达到在不扩张动脉的前提下,扩大管腔容积的目的。 
 
  据悉,这两项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而我国目前仅有北京 
大学第一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等少数机构有过尝试。据中国工程院 
院士、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陈灏珠教授分析,造成如此局面 
的主要原因在于,手术平均价格较高,经验积累不足。陈灏珠认为, 
作为对原有介入疗法的完美补充,消蚀技术的应用价值和社会需求巨 
大,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只有加大器械国产化程度,在更多的医院大 
力推广相关技术,才能使其为广大患者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