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有误区

  20世纪的最后30年,治疗各种精神障碍的药物不断出现,过去只
能用心理治疗的某些心理问题,如心境恶劣、应激后精神障碍和人格
障碍,目前也能辅以药物治疗。
  精神药物除了具有治疗改善某些特有症状/症状群以外,因为个
体年龄、性别等差异,服用后会出现不良反应,轻者给病人带来不适,
重者增加病人痛苦,直接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所以,医生对病人进行
药物治疗时,务必认真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期达到更佳治疗效
果。
  误区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正确识别各种症状或症状群,确定是属于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精神
障碍,明确诊断,然后再决定选用何种药物。精神药物包括抗精神病
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情绪稳定剂、镇静催眠药及中枢兴奋剂等,
每一类药物都能针对相应的症状。选择药物治疗前,应仔细询问病史,
进行详细精神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如果医生忽视疾病本质,只见表
面症像而简单下药,不仅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反而会使病情恶化。例
如,对一个在幻觉妄想支配下产生消极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投予抗
抑郁药,则会加剧幻觉妄想症状。故医生决不能只见个别症状,就贸
然投药。
  误区二:只重精神症状,忽视躯体状况。
  年老、体弱、妇女妊娠、哺乳期、经期、吸烟、酗酒等都会影响
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及排泄。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个体化”原
则,不能千篇一律给予同样剂量。一般宜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
适应的治疗剂量,掌握好轻病用轻药,重病用重药。轻病用重药,导
致不良反应大,依从性差,使
  治疗失败,重病用轻药,当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误区三:只见药物之利,忽视其弊。
  临床医生往往通晓药物治疗指征,重视其可能发生的严重躯体不
良反应(如粒细胞缺乏、黄疸)。但是当一些不良反应以精神症状的
形式表现出来时,如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淡漠、退缩、运动不能、静坐
不能、激惹或抑郁症状时,往往会误认为是病情恶化,而继续盲目增
加药量。当合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更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
用,以免导致中毒症状。
  精神病人一般需要长期维持治疗,近年来许多疗效好、安全性高
的抗焦虑药、抗抑郁药问世,基层保健医生也能广泛应用,甚至泌尿
科、小儿科医生也能开精神药物,这样更易导致药物滥用。
  误区四:只重药物,忽视心理与环境支持。
  药物治疗同时如能辅以一定心理治疗,给病人以精神上支持,使
其了解一些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对策,将会使病人更好配合,服从
治疗。虽然精神药物在治疗心理及精神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对有
些病人而言,药物往往只能改善部分症状,不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
若结合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给
失眠病人服用催眠药时,更重要的是教给病人一定的睡眠卫生知识,
使药物发挥最佳效果。
  误区五:只重新药,忽视老药。
  有时病人和医生过分相信新药,忽略了一些传统的价廉而疗效好
的药物,盲目地选用价格昂贵的新药,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浪费
医疗资源。
  目前患精神障碍病人的求医渠道增多,有许多病人因害怕去专科
医院就诊或医疗保险限制等因素,而去综合医院求治。由于近十年新
的精神药物发展很快,加上疗效好,安全性高,医生容易掌握其用药
方法,所以,精神药物在综合性医院被广泛地应用。这样虽然解决了
相当一部分病人的问题,然而,精神药物,尤其是抗抑郁及镇静催眠
药有被滥用或错用的趋势,使部分病人的治疗被延误,或造成不必要
的药物依赖及医疗资源的浪费。在使用精神药物之前,临床医生必须
充分了解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同时要了解病
人正在服用的所有治疗、非治疗药物和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年老体
弱者、孕妇及儿童应适当调整剂量,使药物不良反应减到最低。
  在我们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也不能片面地夸大不良反应,
大部分病人能耐受精神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些病人缺乏对药物不
良反应的正确认识,害怕服用精神药物,以致不按照医嘱用药,达不
到治疗剂量,或缩短维持期的治疗,使病情得不到完全控制,或引起
疾病复发。这就提醒临床医生,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顾牛范  (20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