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肠道溃疡香港患者趋增

  【明报专讯】如果你大便出血,又腹痛连连,一天不下一、两次......哦﹗要小心了,或许不是普通肠胃炎那么简单。
  据本港医学界人士指出,两种有类似病征的肠胃病﹕「克隆氏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出现的问题就像上述那样,不管是十多岁还是八十岁,都可能患上。
  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简称CD)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简称UC)可不是一般的肠炎。以前认为外国人才有,现在本地病例也愈见增加。

克隆氏症个案

  身为病人组织「结长友会」骨干成员的Jenny,早在一九八九年便已知道患上CD。
  一直以来,她都腹泻,吃完饭半小时内必须找洗手间,又一直消瘦下去,维持了年多两年。期间,她看过私家医生及肠胃专科医生。「肠胃科医生曾跟我说,我可能患上克隆氏症,但又说没有可能,因为这多是外国人的病。」
  那年有一天快要上班时,Jenny肚子痛得厉害,急急被送往急症室,开刀后发现了两个良性卵巢瘤。动刀的医生顺便找来外科同僚看看她的大肠,发现它一节粗,一节幼,于是取少许样本检验,证实她患上CD。
  药物一直能控制她大肠的发炎情况,包括服压抑免疫力的药。到九六年却复发,位于大肠及盲肠交接的地方发炎,痊愈后产生的痂,占据肠道的空间,令肠内狭窄,食物经过这处充满障碍的地方,自然较难通过,甚至令Jenny睡时痛醒,最后唯有开刀切去有问题的地方。

溃疡性结肠炎个案

  林小姐今年才廿多岁,但她的UC「病龄」已有三年。发现患病时家中正发生一些事,「精神紧张,大便又不正常,有鲜血排出。腹痛时像『肠抽筋』般,痛得连走一步路、睡时转一个身也不能。」她说,由于有血随大便排出,很多医生当作痔疮医治。「一般人不知道这个病(指UC),不明白为何『肠胃炎』要入院留医七天﹔大家只知肠胃炎及肠癌。」

治疗偏重治标

  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内科顾问医生陆耀荣称,CD影响的范围比UC要大(见表),但医生替病人做大肠镜检查便一清二楚,有时要抽肠壁样本、化验大便有没有血,甚至给病人CD或UC药物,看看病情有没有好转来协助断症。
  他指出,本港医学界一直以为它们多在欧美国家发生,但近年港人患上的也不少──起码病人人数不断上升。以东区医院为例,近七年CD有18人,UC有41人,两者比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病人总和还要高。
  这两个病都有致命危险,CD病人肠栓塞或UC病人严重肠发炎以致肠穿孔及细菌入血,都有此危险。陆耀荣称,医学界还未知道病因,治疗只能偏重治标,例如使用压抑免疫系统的药物。

跟肠易激鉴别

  CD及UC都属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简称IBD),看样子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 syndrome,简称IBS),都会令人腹痛。但陆耀荣称,它们是两类不同的疾病,主要的分别,是患上前者的病人肠子会发炎,后者的不会。
  不过,有些病人会同时患IBD及IBS,「肠脏发炎的话,病人会紧张,肠道也会蠕动快些」。这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