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旅英中国学者发现心脏形状利于血液流动
 
    新华社伦敦4月14日电(记者王艳红)心脏的形状
人人熟悉。但人的心脏为何要长成这奇特的样子?旅英中
国学者杨广中博士等人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这种不对称
的奇怪形状,在流体动力学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使血液
流动有条不紊、效率极高。
    这是他们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心脏血液流动情况进行
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它发表在13日出版的英国《自然》
杂志上。
    这项研究的领导者、帝国理工学院的杨广中博士及英
国皇家布朗普顿医院的菲利普·基尔纳对本社记者介绍说,
流体所经过的容器的固有形状,会对流体的流动方向和速
度造成影响。例如,水流直冲往一个平面时必然被弹回,
形成湍流,损耗大量动能。如果有适当形状的管道,流体
就能顺畅地改变流动方向,损耗的动能较少。
    杨广中、基尔纳等人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心脏内
的血流情况进行三维动态研究,观察血流的方向与速度、
血管壁及心壁收缩和舒张的力量等。结果发现,心脏的特
殊形状使得血流在进入心房或心室时,能借助心壁改变方
向,按正确及有效的方向流出,因此与心壁撞击而损耗的
能量也较少。这样,不同方向的血流都能有序、有效地流
动。
    由于这个系统相当有效,在平时血流相对缓慢时,血
液进入心房或心室后还能作短暂的停留,“歇口气”再走。
这给剧烈运动时血液流动加快留出了余地。
    据称,这一成果有助于设计更好的心脏起搏器、进行
更精确的心脏手术等。
    杨广中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8年赴英求
学,获得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学位,目前在帝国理工
学院计算机系工作,担任可视信息处理研究小组负责人,
在心血管核磁共振流体研究方面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