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主题:关注失眠,改善抑郁
失眠抑郁 相伴而行
再过4天就是“世界睡眠日”。值此日到来之际,本报独家采访
了长期从事睡眠研究的两位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李舜伟教授
和北医三院神经内科樊东升教授。他们分别向本报披露了国际调查机
构的两项调查结果——
京沪穗医师对抑郁伴失眠患者的认知及处理状况调查
门诊抑郁伴失眠患者情况
约50%的失眠伴有各种精神疾病。
睡眠紊乱可能是一些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甚至是其诱因。
早期治疗可能会阻止病程进展。
充分认识失眠可以改进精神疾病的治疗。
抑郁患者发生失眠的几率是非抑郁患者的3倍以上。
睡眠紊乱可以提前1年预示年轻人和老年人发生抑郁。
慢性失眠可引发抑郁。反之,抑郁也是失眠最常见的和主要的原
因。
高达2/3的抑郁患者在发作之前有主诉失眠。
失眠是重性抑郁发作期的突出主诉。
失眠在抑郁治疗成功后持续存在。
抑郁患者的顽固性失眠反映出抑郁对治疗的抵抗或治疗不恰当。
还有证据表明,抗抑郁药物SSRI(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本身在
治疗中可以引起顽固性失眠。
睡眠紊乱是通往重性抑郁的生物学过程的一部分。
患者主诉失眠症状比诉说抑郁情绪、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等更为
确切。
和患者讨论睡眠紊乱比讨论其他抑郁症状障碍更少。
中国上海抑郁患病率10.4%。据估计,中国抑郁障碍患者多达26
00万。
抑郁患者自杀占全部自杀人数的50%~70%。上海一项调查显示
,抑郁患者年自杀率约100/10万,而且很多自杀者并未及时就诊和确
诊。
明显的失眠是预测抑郁患者近期自杀的重要指征。但抑郁失眠的
处理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医师对治疗抑郁伴失眠的认知及处理现状
85%的受访医师认同早期控制失眠的重要性。
治疗失眠的处方行为有明显分歧。
医师评价主要抗抑郁药的平均起效时间多超过2周。
主要抗抑郁药与催眠药合并使用的几率较大。
医师给予抑郁患者使用催眠药的主要考虑是“治疗抑郁应同时早
期控制/改善失眠”。
医师使用催眠药的主要阻碍是认为“有些抗抑郁药具有催眠药的
作用”。
医师替换催眠药的主要理由是“疗效不佳,症状无改善”。
非BZD(苯二氮(草字去早加卓)类)药物在主要临床需要方面
均优于BZD催眠药。
如患者已有药物依赖或作为预防措施,医师多会换用非BZD类药
物思诺思。
中国6城市普通人群失眠状况调查
⒈失眠是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较高的影响人类健康的疾患。
⒉成年人在过去12个月中失眠患病率为57%。广州最高,天津最
低。
⒊最主要的失眠症状为睡眠维持困难(44%),其次为入睡困难
(33%)。
⒋发生频繁者为26%;慢性失眠者90%。
⒌约39%的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受到影响,其中又以职业活动受
到影响最多(66%)。
⒍焦虑、关节痛、体重增加、高血压、抑郁等常伴有睡眠障碍。
⒎失眠患者仅21%就诊,其中仅少数求助于精神、心理和神经科
等专科医师。
⒏73%的患者从未服用过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改善睡眠。
相关知识
失眠有何表现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且影响白天社
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常见的失眠形式有:
◎睡眠潜入期长(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睡眠维持困难(夜间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
◎睡眠质量差(多噩梦)。
◎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
◎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胡鸿宇 2006.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