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抗乙肝病毒选择干扰素还是拉米夫定

  我表妹现年25岁,初三时(10年前)查出HBsAg阳性,乙肝小三
阳,ALT持续正常,一直有低热、疲倦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就诊
于多家医院均认为转氨酶正常,不需用药治疗,只需定期复查。自20
04年1月出现乏力、低热等症状加重,无黄疸,到兰医一医院化验检
查:HBsAg(+)、抗-HBc(+)、HBeAg(+)(乙肝大三阳)、A
LT95U/L、HBV-DNA5.02×108copies/ml,血常规、肝脾B超、生化全
部正常,胆红素(直、间接)均正常。就诊于甘肃数家大医院,诸专
家众说纷纭,难以定夺,争论与诊疗焦点和疑惑有以下几点:
  1.目前是否应该抗病毒治疗?怎样确定治疗方案?
  2.患者为母婴垂直传播(其母为乙肝大三阳),抗病毒治疗应该
选择干扰素,还是拉米夫定?部分专家认为垂直传播所致乙肝大三阳
对于干扰素治疗毫无反应,从临床治疗毫无意义;部分专家认为HBV
-DNA复制水平高,应先用拉米夫定,然而该药的YMDD变异令人恐惧,
所以一直未敢用药。今日恳请国内肝病专家解答。
                 ——甘肃省兰州市一医务工作者

  关于你的来信提出的问题,意见如下:据来信,患者最近的检查
结果为:HBsAg(+)、HBeAg(+)、抗-HBc(+)HBVDNA5.02×
108copies/ml,ALT95U/L,B超、血常规、其他生化检查均正常。
  1.既然血清ALT已异常,而且大于正常值两倍以上,故应当进行
抗病毒治疗。
  2.至于选择干扰素还是拉米夫定,从病情上来看两者均可以。两
者各有其优缺点:干扰素的优点是,它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双重作
用,疗程相对较短,一般6~12个月就有可能考虑停药,停药后复发
的机会少一些。缺点是,需要注射,不太方便,而且不良反应较大,
除对血象的影响外,治疗初期还可能有比较明显的流感样全身反应,
有可能暂时影响病人的工作或学习,并且不是对所有病人都有效,也
不是所有病人都适合用。拉米夫定的优点是,几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适合所有病人;而且是口服给药,非常方便。缺点是,只有抗病毒作
用而无免疫调节作用,疗程需要很长,常需数年之久,而且应用一年
左右,部分病人还会出现病毒变异耐药,用药的时间越长,耐药的几
率越大,因此,很多病人及医师对此顾虑重重,不敢应用。事实上这
种顾虑有些过分。因为即使是变异耐药,也仅仅说是“拉米夫定不灵
了”,还是可以应用其他抗病毒的药物(如干扰素,单磷酸阿糖腺苷,
膦甲酸钠,苦参素等)
,并且变异了的病毒的毒力常常不是更强而可
能是更弱了。有时候病毒虽然变异了,但病人的转氨酶还可能是正常
的,继续用药有时还会取得好的疗效。必须注意:即使是耐药了,也
不要轻易停药,最好在加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取得疗效后再停药,这样
更安全一些,特别是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更不要轻易停药,否则有可
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以上是以前的情况,最近的情况又有一些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新
核苷类似物已有可能临床应用。这类药物中有一些是对拉米夫定的耐
药变异株有很好作用的。例如,阿德福韦,它不但对拉米夫定的耐药
变异株有很好的作用,而且不良反应也不太严重,除剂量较大、疗程
较长时会有一定的肾脏毒性外,并无其他的严重不良反应。特别是它
的耐药发生率很低,用药一年可无耐药发生,用至两年也仅少数耐药。
此药目前在香港,国外均可买到,但价格太贵,每日约需80元之多。
故尚难普遍应用。但此药已在国内进行临床试验,预计不久可能有多
家药厂投入生产,届时价格将不会太贵。所以,目前应用拉米夫定较
以前更为安全。因为,应用的头半年不会出现耐药,用至一年,也仅
仅16%~20%的病人会出现耐药,到那时,再考虑换药。
  至于本病人到底用什么最好,则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仔细考虑
并与病人及其家属商量后决定,如病人的经济情况(有无可能长期负
担药费),病人的工作或学习情况(有无可能短期离开工作或学习),
病人的身体情况(有无可能耐受不良反应)以及思想情况(对某种疗
法的顾虑多大)等。
  另外,还必须强调,目前所有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对肝细胞核内
的共价结合的闭合的环状的乙肝病毒核酸(cccDNA)均无清除作用,
而cccDNA又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模板,只要cccDNA不被清除,乙型肝炎
就有复发的可能,因此,无论应用何种药物,都是疗程越长,复发的
机会越小。至于到底用到什么时候再停药才可以保证不再复发,还需
要进一步研究。目前看来,似乎用到HBsAg阴转,抗-HBs阳转就可以
了。当然,对于已有HBVDNA整合的病人来说,还得研究其他标准,因
为,这种病人,即使病毒已被彻底清除了,血中的HBsAg仍会持续阳
性的。
  至于是母婴传播,还是非母婴传播,治疗原则都是一样的,只不
过母婴传播的远期疗效常更差一些,疗程最好更长一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田庚善 200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