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颤发生维持机制研究获进展 
 健康报讯(记者陈汉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担的一项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心肌袖参与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的机制” 
研究日前结题。本研究提出了与心房相连的肺静脉和腔静脉心肌袖的 
解剖特征、所产生的各种电活动诱发和维持房颤的形式,心脏大静脉 
电隔离在房颤治疗中的价值等较多关于房颤的新观点。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国际 
电生理学界的研究热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 
延宗教授的课题组通过基础和临床试验全方位地对心房及心脏大静脉 
的解剖学、组织学及电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临床的基础研究证明: 
人的肺静脉存在心房肌的延伸——心肌袖,能自发产生异位电活动, 
通过对心房的触发和驱动作用导致房颤的发生。肺静脉隔离技术可能 
改变了房颤维持的物质基础。 
  在临床治疗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200名阵发性房颤患者经行 
导管射频消融大静脉电隔离治疗,得出以下结论:心电图及动态心电 
图对判断心脏大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有重要价值。单纯靶静脉和经 
验性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技术可以使约83%的频繁发作、药物治疗无效 
的阵发性房颤完全消失。电生理指导下的肺静脉隔离治疗慢性房颤仍 
能达到较高的临床成功率。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大静脉肌袖治疗阵发 
性心房颤动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脑卒中为最棘手的并发症,应予 
以高度重视。临床研究为人群中发生率最高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 
患者带来曙光,为进一步拓宽房颤介入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