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化系疾病发展趋势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萧树东
编者按
2004年消化系疾病新进展学术报告会于2004年12月5日在上海美丽园龙都大酒店召开,到会代表400余人。这是上海消化疾病专家诊治中心举办的第二届学术交流会,以中、青年专家为主体的10位教授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5位老专家作了书面发言。
上海消化疾病专家诊治中心是已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江绍基教授创建的。本次会议的特点是集上海消化界同道两年来的临床及科研成果,并结合各位专家自身的实践经验及特长,对近年来的热点课题、我国消化系疾病的发展趋势等,所作的精辟报告和点评,真正做到结合文献进展,结合临床实际,因此深受广大消化专业同道的欢迎。现选取10篇文章的摘要予以刊登,便于与全国消化界同道们交流。若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自从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分别于上世纪70、8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消化性溃疡病(PUD)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其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消化性溃疡的年复发率从80%降到5%以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境卫生的改善,Hp的感染率可望进一步降低,与Hp相关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发病率也将继续下降。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和Hp感染密切相关。在我国胃癌高发区对根除Hp后的8年随访研究发现,Hp持续感染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进行性加重,增加胃癌发病率;而根除Hp可逆转肠上皮化生,降低胃癌发病率。福建的7年随访研究提示,在癌前病变前根除Hp能减少胃癌的发生;而对于已存在癌前病变的患者,并不能改变胃癌的发病率。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研究者会得出根除Hp能否预防胃癌的结论。此外,饮食因素也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多食盐渍、腌晒、烟熏食品与胃癌的高发病率密切相关,近30年来上海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与本市胃癌发病率明显下降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GERD)愈加多见,通常分为糜烂性和非糜烂性两类,后者也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内镜阴性反流病(NERD),约占80%。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也随之可能增高,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因此要重视Barrett食管的研究,提高诊断水平,加强随访。GERD在我国以前并不多见,这可能要归因于饮食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高脂肪膳食和肥胖症的存在。但高脂肪膳食和肥胖症也使脂肪肝的发病率增加。
炎性肠病(IBD)过去并不多见,近年来明显增多。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一直多于克罗恩病CD,在未来的10~20年,临床将会遇到更多的IBD病人,特别是CD的发病率将显著增加,UC和CD病的发病比率将由现在的>1.0变为1.0。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人群HBsAg检出率为10%。自1985年开始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以来,HBV携带率迅速下降。但许多人出生于疫苗应用之前,因此,HBV感染在目前仍是一个严重危及人民健康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大量应用,HBV感染又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
近年来,上海的恶性肿瘤疾病谱发生了变化,2000年肺癌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一位,胃癌居第二位,肝癌居第三位;在女性,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乳腺癌、肺癌和胃癌。结肠癌的发病率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已增至第四位。由于在全国范围实施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肝癌的发病率可望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胆囊结石发病的增加,胆囊癌的发病率已有所上升。
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有些消化疾病的发病率将上升,如IBD,特别是CD、GERD、脂肪肝和结肠癌等,而Hp感染、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肝癌等的发病率将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