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犹如大树枯朽、岩石风化,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
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主题是:“对你的骨骼进行投资。”
因此,专家提示:
从吃喝动入手
一生保持“骨峰值”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质量低下、骨量减少、骨骼构成退化,以
表现骨痛、驼背、身材矮缩、易发骨折为特征的骨病。
人的骨骼构成人的基本框架,决定了人的高矮、粗壮或纤细。骨
是由骨小梁和胶原组织及在上面附着沉积的钙盐组成。骨是钙盐的仓
库,与血液中的钙保持动态平衡。血液中的钙有游离钙和与蛋白质结
合的结合钙之分,是维持体内肌肉、神经兴奋的重要元素,虽然量少,
但其功能甚为重要。人若出现低血钙,则会出现肌肉抽搐,神经兴奋
性降低,严重者心脏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人体钙库是由自幼锻炼、摄钙量、维生素D和日光照射等情况决
定的。人的钙库储存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叫骨峰值,此后逐渐走下
坡路,且库存逐渐支出。中老年人易发生骨钙含量降低,严重者即为
骨质疏松症。
影响生命质量
骨质疏松常引起病人,特别是中老年绝经期妇女发生弯腰驼背、
身材矮缩及行动不便。据统计,女性绝经15.3年后,身高缩短5.8厘
米,60岁时比40岁时矮4厘米,70岁时矮9厘米。骨质疏松病常使人骨
痛难忍,可致人残疾或早逝。以膑骨骨折为例,存活一年者,仅半数
可以自由活动,21%的人须靠拐杖行走,25%的人丧失活动能力。
极易发生骨折
据美国统计,绝经妇女和老年人每年有150万人骨折。澳大利亚5
0岁的妇女中,发生髋部骨折的几率为1/8,骨折病人中约有1/5的
人在发生骨折后6个月死于骨折引起的并发症,如肺内感染、泌尿系
统感染等。亚洲国家人群多为低钙饮食,受害更大。据1990年报告,
全世界1/3的髋部骨折发生在亚洲。
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很高,西方国家可达25%~50%。我国情况更
不容乐观:40岁以上妇女骨折发生率是同期男子的5~8倍;60岁以后,
1/4妇女有骨质疏松;70岁以后有1/2发生骨折,在骨折病人中有1
/2病人可因股骨颈骨折而死亡。北京和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50
~60岁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21.3%,60~70岁则为53.8%,
到70~80岁时增至73.1%。这些患者中尤以缺乏运动的脑力劳动者和
绝经期妇女为多见。对此,国内外专家达成共识,对付骨质疏松症的
上策是重在预防,同时也要下功夫治,治中有防,防中有治。
注意高危人群
在众多可以影响人体骨密度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因素中,最主要的
是遗传因素,如有的家庭中可有多人因骨质疏松症而骨折。
环境因素如营养、运动、生活方式和某些疾病及用药等,对骨密
度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卵巢功能不好、月经初潮过
迟、月经稀发、绝经过早,过度吸烟(每日达20支者)、过量喝咖啡、
饮茶,身体瘦小、体重过轻、活动少或长期卧床,长期应用皮质激素、
甲状腺素、抗癫痫药和肝素等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专家提醒有
上述情况的人最好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一旦查出及早处理,达到
防范骨折、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目的。年轻的女孩子千万不要为了追
求苗条的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神经性厌食、闭经、雌激素过少,这些
都会使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大大增加。
锻炼保钙
体力活动或运动可使人体的内分泌发生正向改变,提高体内性激
素水平,促进骨代谢。人经常参加室外活动,可接受充足的阳光,使
维生素D生成增加,促进胃肠道钙吸收。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经常参
加运动可提高骨密度,站立可增加重力对骨的刺激作用,而长期卧床
或肢体固定者骨密度则明显下降。青少年加强运动可促进骨骼发育,
中老年人坚持运动能延缓骨钙丢失。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应注意运动
方式,如散步、练太极拳等,一般应每天保持站立活动在4小时以上。
保持骨峰值
专家们还特别强调,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小开始。因为一个人的
骨密度在30岁左右达到最高值,医学上称为骨峰值。骨峰值的高低决
定着人们今后骨折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从小保持骨峰值,把钙留在骨
骼上,就等于提高了骨骼矿化的贮备。
钙是参与人体生命过程的重要元素之一,钙的不足和丢失可直接
减少人体骨钙的含量和质量。所以,如果儿童期摄入足够量的钙,青
春期前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加上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
等,人们便可获得理想骨峰值。
药补不如食补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和蔬菜为主,乳类很少,
所以钙的摄入量较低。我国营养学会制定的钙推荐量为每日800毫克,
但事实上,我国人均钙摄入量每日只有约400毫克或者更少。因此医
生建议,多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多喝牛奶或酸奶,平时多吃奶酪、豆
制品、虾皮、芝麻酱和绿色蔬菜等富含钙的食品都会收到好效果。当
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安全有效的钙剂和维生素D,加上充足的
光照,对防止骨质疏松也有益处。
徐晨 徐植群 (2001.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