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走进“艾滋村”

  2001年8月7日,上蔡县城关东南4公里的文楼村烈日炎炎,酷暑
难耐。
  上午10点多,赤裸着上身的村民刘青洲推着三轮车,走进落成不
久的村卫生所,车上曲缩着他的妻子李爱叶。其妻已被疾病纠缠多日,
尽管眼下打针吃药俨如家常便饭,但情况似乎越来越糟。听说,这些
日子北京来的专家每天都来村里坐诊,刘青洲心头升腾起新的希望。

  然而,让刘青洲最难以面对的事实转瞬便降临眼前。11点刚过,
原本尚可勉强与丈夫说上几句话的李爱叶体温升到40多度,口唇青紫,
神志丧失,心跳微弱,开始“点头”呼吸。在场医护人员迅速找来氧
气瓶,并果断地实施了一连串紧急抢救措施,却都无济于事。
  “哎呀,我对不起你呀!哎呀,你不能走呀……”半小时后,李
爱叶告别了她充满眷恋的世界。病房里传出刘青洲撕心裂肺的凄厉哭
嚎。
  李爱叶死于终末期艾滋病引发的呼吸衰竭,其并发症为遍布腰间
的带状疱疹。不过,令文楼人悚然的远不止于此,近年来,村里类似
的悲剧几乎每月都会出现,而且死因无一例外,皆为艾滋病。

    “俺卖的血,多得可以浇灭一窑砖!”

  谁也没有想到,20世纪的最后两年,河南上蔡的声名会伴随“文
楼”等村名以及“艾滋病毒”、“超级癌症”‘“艾滋病村”等可怖
的词汇悄然远播。一时间,这个中原人口大县成了媒体竞相关注、世
人备加瞩目的焦点。
  在上蔡,如今,你只要在县城里走一走,即便是随机与当地百姓
聊起艾滋病,也会得到诸多相关的传闻。
  人们会对你讲起,本县农民因此而遭遇的种种灾祸。如外出打工
无人要;庄稼收获的季节,外地的收割机拒绝入村;“重灾村”的姑
娘嫁不出去,小伙子娶不到媳妇;本来幸福圆满的家庭被病魔折腾得
家败人亡,甚至有患者因绝望上吊自杀,等等。还有人会悄声叮嘱你,
上蔡城南的豆腐不能买,蔬菜不能吃,西瓜里可能有毒血,因为那里
感染发病的人最多。谈及当地罹病的原因,送入记者耳鼓最多的字眼
是“卖血”。
  令人更感沉重的是,今年6月、8月,记者在该县芦岗乡所辖文楼
村等地的两度实地采访,使上述说法大部分得到印证。此前,卫生部
与河南省的几批专家,在历经多次考察调研后指出,当地艾滋病防治
形势相当严峻,今明两年应是全方位落实干预措施,阻遏疾病蔓延的
关键时期。
  文楼是个由6个自然村、796户、3170人组成的大行政村。这里曾
经“繁荣”。在1995年前后,上蔡乃至驻马店地区等更广大的范围内,
不规范的采供血及非法地下采浆活动泛滥,文楼村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卖血专业户”数量迅速增加,以至于今天成为“艾滋病毒感染者最为
集中”,人们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村”。
  提起文楼当前的悲惨境遇,该村一位妻子染病在身的程姓老人泣
不成声地说:“本来,党的农村政策越来越好,前几年,乡亲们都挣
了些钱。可恨那些血头血霸却要让我们人财两空,我真恨呐!”
  据上蔡县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该村拥有卖血史的村民有1310人。
包括李爱叶、刘青洲在内,目前已被初筛和确证的艾滋病感染者与现
症病人,基本上都出自这一群体。其中个别人卖血的数量屈指可数,
但大多数人连自己也不能确切地说清,总共参与过多少次迈向危险深
渊的“红金交易”。
  “俺卖的血,多得可以浇灭一窑砖!”“那些年,俺俩口至少卖
过300针。”“俺没结婚前就卖血,前后卖了七、八年。”说这些话
时,村民们往往会毫不掩饰地伸出胳膊,请你细看上面密密麻麻针眼
组成的深青色“针疤”。

  “啤酒变蛋(松花蛋),上街转转。胳膊一伸,青筋一根。胳膊
一蜷,五十大元。”

  与中国西部的大多数县城相比,上蔡有座漂亮而富于现代气息的
县城。站在城中心宽阔的大街向西望去,路旁鳞次栉比排列着各色新
式建筑物,远处矗立在田间的广播电视塔尽收眼底。此外,上蔡人可
引为自豪的还有本地悠久的历史。
  该县县志记载,西周武王曾封叔度为侯于此,建立蔡国。在至圣
先师孔丘的七十二贤中,上蔡有6人赫然在册。而目前占地约5000平
米的上蔡县一中校址,就是两千多年前秦朝丞相李斯的故居。上蔡至
今留有其坟茔。有人据此推测,古代的上蔡,当是一方土地肥沃,易
于生存的宝地。而且,这或许也是今天该县人口极度稠密,广大农民
相对贫穷的原因之一。
  上蔡县委一领导告诉记者,现已成为河南省第二人口大县的上蔡,
单是农业人口就高达124万,人均耕地面积却仅有1亩多。由于缺少规
模较大的工副企业,直到去年全县年收入只有1.32亿元。目前,该县
仍是驻马店市10个县区中的4个贫困县之一。
  在记者采访到的文楼卖血村民中,所有的人都坦陈,贫穷是促其
走上歧路的主因。现已初筛为艾滋病毒阳性的村民马贺说,农民咋能
不“金贵”自己的血呢?可大家更“金贵”的是钱。孩子上学,庄稼
施肥,交纳提留,儿子娶妻,家里盖房,处处用钱。仅靠每人大约一
亩地的收成实在入不敷出。卖血来钱快,所以,村里人便将卖血叫作“
血得发”(意为卖血能发财)。卖血的人在村上先富了,时间一长,
谁抵得住新房和手头宽裕的诱惑,主动到血站和跟血贩子走的人就越
来越多。
  今年6月起,上蔡县驻文楼村的“三个代表”思想学教活动工作
组成员、芦岗乡乡长冯世鹏对记者回忆道,卖血风初起之时,分田到
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广泛推开,农民们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既欲投入资金发展生产,又迫切改善生活条件,进行家庭基本建设。
因此,农民经济上都很拮据。当时,这里没人认为外出打工可以挣钱,
又找不到其他创收门路,当场兑现现金的卖血交易,当然非常迎合农
民尽快致富的心理。
  在那几年,各种形式的采供血机构如雨后春笋越办越多。一些“
各自为战”的地下血头为牟取暴利,在抽取血浆后,利用将剩余血液
成分配生理盐水回输人体的过程,大肆进行欺骗性宣传,使善良无知
的农民误以为,超量卖血无碍健康(专家说健康人一年采浆最多不能
超过24次)。这些客观现状和误导,都对农民热衷于卖血产生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
  当地农民的卖血队伍迅速壮大,血站的“生意”日趋兴隆。农民
从恐惧观望到趋之若骛。为了多赚钱,他们从“串站”卖血到两天一
抽;从白天自己卖血,到夜晚动员妻子效仿。血站从少人问津到门庭
若市,甚至加班加点,每次高达5元的“卖血号费”,农民还要托关
系,走后门方可得到。一股卖血狂潮犹如狂飙在四处不停地涌动。
  据河南省卫生厅的官员介绍,由于一段时期内,豫南一些农民尝
到了卖血的“甜头”,他们也确实获得了部分眼前利益,便对此情有
独钟。所以,在1996年省里组织卫生、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前往
一些黄河故道滩地,打击“血头”“血霸”的非法采血采浆的行动中,
竟然遭到农民的百般阻挠,冲突最激烈时,连执法的警车都被推翻在
地。
  “啤酒变蛋(松花蛋),上街转转。胳膊一伸,青筋一根。胳膊
一蜷,五十大元。”这些曾在豫南乡间田野广为流传的口头禅,就是
农民当时卖血心态的真实写照。

  “房子盖起来了,人没了。房子盖得越好,人死得越早。”

  “紫气东来”、“家运亨通”、“瑞气盈门”、“泰运恒昌”…
…记者在文楼采访的日子里,每天都要穿行于幢幢门楣上贴有如此吉
祥横批的青砖瓦房之间。这种一式三或四间屋、室内不挂天花板,却
让村民们朝思暮想过的房子,与江南许多农村的民居相比,既不漂亮
也不气派。但上世纪90年代初,它在当地的造价至少也需一万多元,
而且是当地农民的梦。
  据调查,文楼村凡有人卖血的家庭,几乎都在三、五年前,或更
早的时候盖起了这样的房子。令不知底细的外来人难以置信的是,他
们建房的资金主要源于卖血收入。
  对此,文楼一位有过这种经历的中年村民为记者算了笔帐:按当
时一个人每次卖血的最高回报50元,每年仅按卖血50次计,只要连卖
三年就有望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标”。如果夫妻共同卖血,就能
在更短的时间内建起新房。因为,除木料、水泥以及烧砖所用的燃煤
等必须用钱购买的材料外,为节省开销,打砖坯,烧砖窑等均自己动
手。
  这位村民还介绍,房子是男人娶妻成家的先决条件,是唯一能传
给子孙后代的财产,因此,只要有一户靠卖血盖了新房,就会在一群
人中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在此情况下,卖血所得要么用于喝酒买粮,
满足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开支,要么全部积攒起来准备盖房,甚至有
人不惜先举债盖房,后卖血还帐。
  当时,一个家境不富裕的男人,没钱盖房却不去卖血,会被人“
戳脊梁”,或被认为身体有毛病,胆小,不敢致富。还可能因此而无
处借钱,遭遇妻子与家人的白眼。
  在文楼村口小池塘的东北角,记者看到了村民程铁成当年的家—
——一幢外墙颜色灰白相间的普通砖房。不过,这已是个空虚破败的
家。屋内,堆放在一起的杂物落满尘土,并散发出刺鼻霉味;房前,
原有的院墙早已坍塌,遍地是腐烂的麦秸粉末和丛生的杂草。
  程铁成的几位邻居告诉记者,与大多数村民一样,铁成原来住的
是麦秸铺顶、土坯围墙的茅屋。为翻盖新房,他和老婆拼命卖血,经
常一大早起来就和泥打坯,终于如愿以偿。可是,后来他们俩口子双
双得了艾滋病,天天躺在家里打吊针。结果,先是男的痛苦地离去,
后是女人改嫁他乡,据说,现在也死了。程铁成属五辈单传,在村里
没有亲戚,他在弥留之际最挂心的儿子离开了这个伤心的地方,跟外
村的姑姑去了。
  “真没想到,房子盖起来了,人没了。房子盖得越好,人死得越
早。”一个姓孔的小伙子边感叹边抹眼泪。

  “污血即使回输量仅以微升计,其病毒的传播感染机率也高达95
%。”

  人体的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组成。因此,“
卖血”一词的真正含义,显然应阐释为出卖包括各种成分的全血。而
准确地说,文楼人所谓的“卖血”,大部分只是出卖血浆,因此他们
的“卖血”对采血者而言叫“单采”或叫“单采浆”。
  血浆作为生物制品的重要原料,医用价值在于其成分能够变成人
体白蛋白、丙种球蛋白以及各种疫苗辅助剂。
  “单采浆”与采全血的最大区别,是要将血浆之外的成分全部回
输人体。这一回输环节,正是文楼人卖血后出现问题的要害之一。
  单采浆又有两种方式,即机采和手采。
  机采过程是指:通过采血针将血液采到一个一次性的、无菌密封
管路(亦简称套材)中,此套管路再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循环处
理,使血浆留下,其余成分则马上还输给被采血者。目前,这种安全
采浆方式已在国内正规采供血机构强制实行。
  所谓手采,顾名思义就是用手工采浆。这是一种须以极其严格规
范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为前提的采浆法。由于交叉感染隐患极多(
专家介绍手采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在30%以上),已被许多国家明令
禁止使用。但它不需要什么设备,血贩子们当年恰恰看中其成本低廉,
文楼村民在一些非法的地下站点,遭遇最多的就是这种极具隐患的采
浆手段。
  据村民反映,当年血头血霸的手采浆过程是,先当场抽取每位卖
血者800毫升鲜血(经常偷偷多抽),尔后,将装满七、八个或十几
个人鲜血的袋子一同放入离心机中,以每分钟3000转以上的速度旋转
十几分钟。此时,每个袋子中的血浆都会浮于上端,红血球等则沉在
下端。紧接着,操作者将血浆导入另一袋子。剩下的约400毫升其它
血液成分,在兑以生理盐水后,顺着留置在卖血者胳膊上的针管返回
其体内。
  一些对手采浆的的具体流程做过细致分析的艾滋病防治专家认为,
在卖浆人员中“混有”艾滋病毒携带者的情况下,如果多人共用针头、
胶管抽血;如果在离心前切断每只装满血浆袋子的管口时,共用不消
毒的剪刀;或因管口切开后未经热合而又封闭不严,导致血液在离心
机高速转动过程中,从袋内呈雾状喷射于他人血浆袋的管口,以及其
他不规范行为的出现,都必然形成病毒的交叉污染。
  专家说,如此“污血”,即使回输量仅以微升计,其病毒的传播
感染机率也高达95%。也就是说,凡与艾滋病毒的血浆同机离心并接
受还输的卖血者,就有感染机会;在血头血霸拼命攫取不义之财的情
况下,大多数卖血者将在劫难逃。这样的采浆过程重复次数越多,涉
及人员越多。则病毒的传播也就更快、更广泛。

  “个体血站进村采血,不用查体化验,就轻而易举地卖出了自己
的血浆。”

  “贫穷无罪。追求富足乃是人的本性。关键在于是否做到依法致
富,科学办事。所以,在寻找艾滋病在文楼流行的根源时,不能脱离
那时农民所面对的社会背景。”在郑州,两位在河南工作多年的卫生
干部,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和
输血的法治化管理,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重视。
  在国务院和卫生部对血液管理发布过多个文件的基础上,上世纪
90年代初,卫生部与国家物价局又共同颁发了《关于加强输血管理的
若干规定》,到1993年3月前后,卫生部以部长令的形式再次向全国
发布的《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及依《办法》制
定的″血站标准″,国家对血源、采供血管理,乃至血站操作规程、
质量标准、供血者检查标准等都作出了具体规范。
  为使《办法》贯彻落到实处,1993年9月,卫生部全文转发了殷
大奎副部长对血液管理工作的讲话。“讲话”明确强调,要把血液作
为特殊资源,把生产用血浆作为特殊商品,进行专管专营统一调控;
实行采供血机构的行业管理,个人不得设置和经营。
  然而,当年在上蔡及其所属的驻马店等地区,呈现的却是令人难
以想象的不正常景象。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那里已坚持多年的输血管理“三统一”原
则受到干扰。与卫生行业沾边的,甚至一些根本不具备基本采血条件
的行业部门、团体及个人,不约而同地视血液为生财之道,纷纷办起
血站、单采浆站,倒卖全血或血浆。露天作业,入村偷采,简化程序,
违规操作,一切不顾卖血者死活的采血手段应有尽有。在其后的整顿
中,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的驻马店地区被依法取缔、停业整顿了的
采供血机构多达32家。
  不久前,文楼一位艾滋病受害者在接受北京专家的诊治时,讲述
了一个让人惊诧的故事。当年,该患者曾前往县医院血站请求卖血,
经该站健康检查,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为阳性,于是,卖
血者被拒之门外。没想到,当他沮丧地赶回村子时,恰逢一个体血站
进村采血,个体血站进村采血,不用查体化验,就轻而易举地卖出了
自己的血浆。
  有关专家认为,一些由血头、血霸控制的不合格血站、单采浆站,
不仅成为诱惑百姓,吸食农民热血的无底洞,而且,也打开了潘多拉
的盒子。

  “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带来信心和希望!”

  在文楼所有百姓的记忆中,今年8月4日将永生难忘。
  那天上午,几辆白色面包车,穿过尘土飞扬的乡间土路鱼贯驶入
文楼。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来了,河南省副省长李志斌来了,由卫生
部、民政部官员、著名临床医护专家、疾控专家组成的中央艾滋病防
治工作组全部赶来了。这些佩带着鲜红丝带的特别使者,带来了党和
政府对患者及日夜守候于此的县乡医护人员、各级干部的关怀和慰问,
拉开了新一轮规模空前的救治救助活动的序幕。
  殷副部长来到艾滋病患者的床前,神情专注为他们叩诊查病,并
向其转达中央领导的问候。患者和家属感动得泪流满面。当李副省长
朗声表示“河南省各级政府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群众的痛苦和损
失降到最低限度”时,在场的村民代表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党和
政府给我们带来信心和希望”。沉寂多时的村子变得一片喧腾,村民
愁云密布的脸上露出欣然喜色。
  在此后的日子里,中央工作组与地方政府携手展开了全方位的疾
病防治行动:专家坐诊,提供一流医疗服务。采集血样,筛查感染发
病人群。调查研究,完善具体救治方案。开设讲座,培训当地医护人
员。
  工作组副组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卫生部艾滋病预防
与控制中心主任沈洁表示,今后还将连续不断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县
里、村里,严密监测疫情,全力协助当地实施干预措施,做好各项防
治工作,同时,以文楼为试点,查找隐患,总结经验,为全国遏制与
防治艾滋病提供对策和依据。
  据悉,除卫生部、河南省投入专项资金,为文楼新建了村卫生所、
加强县防疫力量外,截至今年6月29日,上蔡已为患者减免医药费18
万余元,直接用于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其他药品投入为49万元。当地开
办专题电视讲座10期,培训班19期,参训人员为2100余人次。在文楼
村发放宣传资料11000份。该县还从县直各医院抽调骨干医护人员,
轮流到文楼村,实行24小时坐诊值班。
  据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刘学周介绍,目前,河南已关闭全省单采
浆站和血站的单采浆业务,并初步建立健全了重点地区艾滋病防治体
系。自1998年10月《献血法》实施以来,全省年临床医疗用血百余吨,
全部来自无偿献血。经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多次随机抽检,均达到部
颁合格标准。
  此外,今年6月,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更有力的救助救治政策,
如对重点村艾滋病病人提供免费基本医疗保障,免收病人子女9年制
义务教育学费,实施具体的民政救助办法等。
  省政府同时决定,设立艾滋病专项经费,每年投资1000万元,用
于全省开展艾滋病防治、重点地区艾滋病防治机构重大建设项目和困
难地区帮助。

  1..村民马某一家五口有四人染病,小儿子后背已开始出现疱疹。   2.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向患者转达中央领导的问候,并为患者
检查。
  3.北京地坛医院张福杰大夫认真倾听患者主诉。   4.人死了,新房空了,留下一蓬蒿草。

李建伟 郑灵巧  (2001.08.28)

相关报道

卫生部公布河南艾滋病疫情 文楼村241人染病

中央艾滋病防治工作组赴河南文楼村进行救治

河南艾滋村七遗属闯京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