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抗排斥药监测指标确立
有助于延长器官移植者存活时间
健康报讯(记者邢远翔)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一环,是有效并科学
地控制各种排斥反应。如今,我国专家已得出中国人的抗排斥药物监
测指标和精确的药物剂量,从而可提高移植的综合疗效,有利于延长
存活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临床上常采用“新山地明(环孢素A)为基础的三联免
疫抑制方案”控制排斥反应,但如果用药过量则会产生不良反应,造
成抵抗力严重下降,引起感染、诱发肿瘤甚至危及生命。而用药不足
则不能有效地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导致排斥。以往国内外多采用“血
药谷值(C—0)监测”,即给药后12小时的药物浓度监测。但由于人
种差异与遗传背景的不同,国外移植受者的C—2推荐浓度并不适合于
中国的移植患者。
在日前召开的“诺华博鳌移植论坛”学术会上,谭建明、唐孝达
教授报告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率先在我国患
者中应用“C—2监测”的结果,认为C—2既是很好地预测急性排斥反
应的指标,又是敏感预测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指标。他们还摸索
出了我国肾移植患者适宜的C—2目标浓度,在移植早期(0~3个月)
为:1250~1500ng/ml。
据悉,10毫克的新山地明小胶囊目前已应用于临床。这种微量调
节的剂型可配合C—2监测的精确浓度,特别适合低体重和低龄移植儿
童,以及用药量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同时可避免因剂型单一造
成的患者服药早晚剂量不一致的状况。
|